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4月15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咸阳光大水务有限公司开展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现场参观了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展览馆、污水处理装置等,对该公司的水文化和污水处理工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该公司立足水务行业特色,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创新打造“水润思政”育人品牌,探索形成“党建引领、校企协同、文化浸润、实践赋能”四位一体思政教育新模式,为培育新时代环保铁军注入强劲动能。
一、构建“水文化+思政教育”双维课程体系,筑牢思想根基
打造“水文化”理论课程群:开发《水与中国精神》《治水实践中的生态文明观》等系列课程,深入挖掘大禹治水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治水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将污水处理工艺原理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结合授课,形成《水的哲学》特色通识课。
建立“水科技”实践教学模块:依托水资源保护展览馆、智慧水务控制中心等场地,设置“水处理工艺探秘”“环保装备研发体验”等多个实践教学场景,把思政课堂搬到生产一线。
二、搭建“校企政”协同育人平台,深化产教融合
成立“水润思政”联合教研室:与高校共建教研基地,组建由企业工匠、高校教授、劳模代表构成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联合开发《水务管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门校企共建课程。
实施“碧水先锋”育人工程:设立思政实践学分,开展“污水处理厂开放日”“节水护水宣讲团”等主题活动。
三、创新“沉浸式”思政教育载体,增强育人实效
建设“水韵长廊”文化阵地:通过VR技术还原古代水利工程,运用全息投影展示现代水处理技术变革,打造可看可感的思政教育实景课堂。设置“水与初心”主题展区,陈列企业参与脱贫攻坚饮水工程等典型案例。
开展“滴水穿石”主题实践:组织青年员工参与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民生项目,在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治理等国家战略中锤炼政治品格。
四、建立“全链条”思政育人长效机制
制定《思政教育融入生产运营指导手册》,将思政元素嵌入安全生产、技术攻关等业务流程节点。建立思政成效考核指标,与部门KPI、员工晋升挂钩。
构建“云端水课堂”数字平台,上线微党课,制作《一滴水的旅程》等融媒体产品,实现7×24小时在线学习,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教育格局。
在“大思政课”探索的中,要让思政教育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充满任何地方,产生盐溶于汤、润物无声的育人实效,引领大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