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绿动 乡研先锋”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陇右腹地 解码特色产业背后的乡村振兴密码
为深入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西安科技大学“黄土绿动 乡研先锋”三下乡实践团近日赴甘肃省定西市、天水市等地,围绕地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开展专题实践调研。团队通过实地探访现代化万亩种植基地、深入乡村一线走访种植农户,全方位、多角度地探寻了“中国薯都”“辣椒之乡”核心区的产业现代化进程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聚焦规模化:万亩基地展现现代农业气象
东西部协作帮扶中,青岛与定西携手投入近5亿元财政帮扶资金,推动定西马铃薯产业从种源创新到精深加工全链条升级。在安定区建成“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高效节水”的马铃薯高产示范田1.14万亩,在促进规模化的基础上,定西市与青岛市农业专技人才协同发力,重点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节水灌溉+规模经营”模式,滴灌管道在黑膜下纵横交错,通过“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使马铃薯平均亩产跃升至4250公斤,实现了 “引水上山、产量翻番”的目标,成为东西部协作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青定样板”,为定西市马铃薯高效增产走出了新路子。在相关负责人的介绍下,实践团了解到安定区围绕"中国薯都"建设目标,采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集成推广数字农业、黑膜覆盖等现代化技术,建成核心示范基地28.9万亩,带动全区马铃薯标准化种植面积超90万亩。通过培育564家专业合作社和50个家庭农场,建立联农带农机制,有效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了“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生动实践。

深入乡土间:倾听个体农户的“薯”光与“菜”篮
为深入了解产业发展对农户的影响,实践团深入定西市安定区称钩驿镇、内官营镇、鲁家沟镇、葛家岔镇,渭源县五竹镇、会川镇,天水市甘谷县杨家沟村等多个村镇,共走访了超230余户农民。在称钩驿镇双乐村,村民向实践团算起了经济账:"今年种了10多亩马铃薯,主要种植了新大坪、陇七两个品种,采用覆膜种植技术,使用家中自产农家肥,成熟后就售卖到镇上的批发市场,市场稳定,价格也还合理。”
近年来,安定区内官营镇将高原夏菜打造为全镇主导富民增收产业,蔬菜全产业链均衡发展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永丰村村民向成员们介绍说到“除了自家三十亩地,他还额外承包了十亩土地,全种上了甘蓝,现在的种植通过将洮河水引入高原夏菜种植区,有效解决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困境”。源源清水不仅润泽了万亩菜田,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注入了持续动力。
这片曾经苦瘠甲天下的黄土地,正因一颗颗金色的土豆和多元发展的农业模式而焕发出勃勃生机,“黄土绿动 乡研先锋”实践团的足迹,也成为观察这片热土迈向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这次实践让实践团走出了象牙塔,真正触摸到了中国乡村发展的脉搏。陇右人民在黄土地上艰苦奋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精神令同学们心生敬佩。实践团成员表示要把这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带回学校,转化为学习和研究的动力,希望未来能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