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全国3万余名知识青年不畏艰辛、不远万里,从祖国各地突破封锁线奔赴延安,众多留学归国青年、海外侨胞、国际友人也放弃优渥生活,加入“到延安去”的洪流,这是一场跨越地理与精神疆域的“朝圣!”为什么延安是中国青年最坚定的选择?
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全学院联合组建的“薪火红言、笃行报国”实践团从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出发,开启“再去延安”的第二站行程,叩开历史的门扉,追随先辈的脚步,寻找那份坚定如铁的答案。

实践团来到安吴青训班旧址。作为抗战时期“青年干部黄埔军校”,这里为延安和抗战前线输送了一批批爱国青年,是唯一建立在国民党封锁区的中国共产党干部培训学校。实践团细细聆听安吴青训班的历史,感悟朱德、胡乔木等革命前辈在这里训练爱国青年“学好本领上前线”的爱国精神。在研读安吴青训班毕业证书上印发的“三节课”内容,实践团成员深受感动,正是先辈们不畏牺牲地保卫祖国,我们才能在这里上着“第三课”,新时代青年要“学好本领,奋进新时代!”
实践团来到照金薛家寨革命旧址。在感叹丹霞地貌的宏伟壮观的同时,实践团成员被革命年代先辈们不畏艰苦的斗争精神深深折服。成员们纷纷踊跃登顶1300多米海拔的薛家寨,重走红军崖壁栈道,参观红军兵工厂、被服厂遗址,感受山地游击战期间的军民鱼水情。陡峭的山崖与简陋的居所形成强烈对比,具象化展现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境界,激发着实践团青年在新时代“勇攀高峰”,不畏艰难。
从1937年的“到延安去”到2025年的“再去延安”,跨越88年的精神接力在“薪火红言、笃行报国”实践团延安行中传承不息。当实践团成员满怀爱国激情地喊出“到延安去”时,前行的轨迹连接着历史与未来,向着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更远处——这既是对抗战先烈的庄严致敬,又是新时代青年接过历史使命的生动宣言。
为什么要去延安?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我们不是在寻找历史的尘埃,而是在激活蕴藏在这片黄土地深处的精神基因,向着革命的信仰,接过革命的火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出新时代青年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